由漢口搬遷到重慶的車床,用手工操作從事生產。本組圖片由三峽博物館提供1939年,大轟炸中的重慶半島全景。大轟炸後的重慶林森路
  有一座城值得銘記—重慶城
  今天,歷史的指針再一次指向9月3日。69年前的今天,1945年9月3日,華夏大地一片歡騰,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就在前一天,美國“密蘇里”號巡航艦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迎來勝利日。
  這是中華民族命運的歷史轉折!這是值得世界銘記的偉大勝利!在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我們回望歷史,8年艱苦抗戰過程中,有一座城市值得銘記,她就是重慶。
  抗戰時期中國的戰時首都、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
  作為中國抗戰大後方的經濟中心,重慶承接了中國戰時生產力佈局的重大調整,構築了戰時中國的經濟基礎,支撐了抗戰危局……
  重慶,在抗戰歷史中發揮的作用和地位無可取代,以英雄之城的贊譽而永載史冊。
  “餘謹代表敝國人民向重慶市敬贈斯軸,以表吾人欽佩該市英勇之男女市民。當該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襲時,人民堅定鎮靜,不被征服,足證恐怖主義對於爭取自由之民族,不能毀滅其精神。此種為爭取自由表現之忠實,將鼓舞來世而不朽。”
  -194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贈重慶卷軸
  商報記者 周舒曼
  69年前的今天,是被歷史銘記的“勝利日”,69年後的今天,是我們緬懷抗戰勝利的“紀念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記者走訪了重慶市檔案館編研處處長唐潤明,請他講述了這座英雄城市的抗戰往事。
  聚集六成兵工廠
  重慶造成抗戰重要支撐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敗局已定,南京“門戶”洞開,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重慶在抗戰歷史中發揮的作用和地位是無可取代的。”市檔案館編研處處長唐潤明將當時的重慶稱作抗戰的“神經中樞”與供應正面戰場前方作戰的“軍火庫”,表現在國防工業方面,“戰時正面戰場所需要的絕大部分武器及軍需品,都是由重慶生產供應。”唐潤明說,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沿海及東部地區的國防工業企業隨即西遷到以重慶為中心的西部大後方,重慶為前線抗戰提供了重要支撐。
  “到了1941年,重慶已儼然成為我國國防工業的主要聚集地和生產供應中心。”唐潤明說,據資料統計,當時國民政府的21個兵工廠,有13個在重慶,占總數的62%。
  彙集38所大學
  重慶聲音堅定抗日信心
  作為戰時的政治、文化、外交中心,重慶雖遭受日軍大轟炸,但並未放棄對普通大眾的文化教育。“戰前重慶只有重慶大學、四川省立教育學院2所大學,戰後經過內遷和新建,達到38所大學。”唐潤明說,雖然戰火紛紛,但重慶的人文教育並未凋敝。
  唐潤明說:“戰時的平民教育進行得如火如荼,雖然受環境、資源限制,但人們會通過電影、照片展等方式來進行文化教育,內容包括基礎的人文知識,也有關於抗戰的史實教育,當時的政府對貧困學生也有減免學費、補助助學金的政策。”
  “尤其是一些大學教師、教授,也加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成為愛國主義的發聲體。”唐潤明說,他們聯合簽名致信時任美國總統;發電文聲討汪精衛投降叛國行為……“他們是一群愛國勇士,發出的重慶聲音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抗日信心和決心。”唐潤明說。
  頂住五年轟炸
  英雄之城屹立不倒
  從1938年春到1943年,日本空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重慶頂住了日本的軍事進攻,成為中國沒有被日軍攻占和摧毀的大城市。由美籍華人藝術家李靈愛女士策劃和資助,美國記者雷伊·斯科特在中國拍攝了大型彩色紀錄片《苦幹》,該片真實記錄了1940年8月19~20日,日軍飛機對重慶市區狂轟濫炸的慘烈畫面。
  在日軍的大規模轟炸之下,重慶市民絲毫沒有膽怯——為準備戰需物資繼續運作、學生們依舊到學校上課、各大報館堅持出版報紙……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看完片子後為重慶人民頑強不屈的精神所打動,手書卷軸贈與重慶,文中贊賞了重慶市民“堅毅鎮定、英勇不屈”。
  “重慶以英雄之城的業績而永載史冊。”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周勇表示,之所以稱重慶為英雄之城,是因為重慶在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中心,重慶人民聚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下,堅持抗戰到底,直至最後勝利。”  (原標題:英雄之城 五年轟炸重慶屹立不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xvrad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