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雲南魯甸8月6日usb電 398人、410人、589人……3日發生的雲南魯甸地震,連日來迅速攀升的死亡人數,讓人揪心。
  一邊是不斷增加的東森房屋傷亡數字,一邊是與死神賽跑的救援隊伍。“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正在一點點消失,但救援在一波波持續、加力。
  爭分奪秒買房子尋找生的希望
  6日清晨6點,當第一縷晨曦露出天際,震中龍頭山鎮主街道上,雲南消防總隊特勤支隊88名消防戰士集結出發,奔赴20多公裡外的甘家寨搜救被掩SD記憶卡埋群眾。
  “竭盡全力,不辱使命!”這是公ssd固態硬碟安部消防局副局長於建華對所有參戰消防官兵提出的要求。
  震後僅僅50分鐘,昭通支隊魯甸大隊15人就已經趕到現場全力展開救援,震後不到兩個小時,昭通支隊12車85人也到達現場參與救援。這是最先開進重災區的救援力量。
  隨後而來的是雲南各路消防官兵,雲南各路武警官兵,成都軍區組織的救援部隊,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隊員……
  截至6日中午12點,公安消防部隊已有1010人參與到災區各處的搜救工作中,已經對4832戶進行了搜救,搜救出131人,其中生還36人,解救疏散群眾3905人。
  緊張的搜救仍在繼續,一身黑色救援裝的史寶國行色匆匆。
  作為中國紅十字會神鷹救援隊的中隊長,他和隊員們剛剛接到一位叫毛天緣的受災群眾求救,在20多公裡外的銀屏村,可能還有生還者。
  “現在沒有車輛能進去,我們帶齊裝備跑步前進。”史寶國說。
  從地震發生到現在,中國紅十字會旗下的專業社會救援力量陸續馳援災區,從最先抵達的雲南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到陸續馳援的貴州、四川、山東、北京、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市的專業社會救援隊,截至6日上午已有130名社會專業救援隊員抵達災區參與搜救。
  在老街的廢墟上,渾身是泥的雲南武警總隊二支隊救援隊隊長鄒勇正站在坍塌的樓板上指揮救援;“每次看到家屬渴望的眼神,心裡就想‘拼了,就是死也要把人救出來’。”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張利虎滿眼血絲,進入災區2天來他只斷斷續續地睡了5個小時。“不放棄一絲希望!”這是所有人共同的心聲。
  不放棄希望,希望就會出現。
  ——5日17時左右,一位76歲的老人被消防官兵救出。
  ——5日18時30分左右,一位88歲的高齡老人被成都軍區某部救援部隊救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在生命救援黃金72小時的每一個階段,全面深入的搜救都沒有停止。從清晨到午夜,奔赴災區的各路救援人員用全身心的投入,科學有序的方法,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跡。
  6日中午時分,成都軍區某集團軍在八寶村成功救出四名被埋群眾,包括三名重傷員和一位受驚嚇的老人。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國際救援隊在龍頭山鎮銀屏村又成功救出一名被困近68小時的50歲婦女。
  目前,各方迅速組織部隊官兵和專業救援力量共2.9萬餘人,對災區展開拉網式搜救,確保做到不留盲區、不留死角。據統計,截至6日16時,共搜救出被掩埋群眾600餘人,收治傷員2993人。
  72小時,從第一分鐘開始,救援的隊伍就在奔跑,與時間賽跑就是在抓住生命的希望。
  守望相助堅守故土家園
  龍頭山鎮龍泉村的村口,一塊“滇東第一村”的石碑格外醒目。
  三天前,這個滿是粉牆黛瓦的“滇東第一村”經歷了一場生與死的考驗。
  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瞬間將這個美麗的山村撕扯得滿目瘡痍。龍泉村龍泉社區的黨員餘朝輝第一時間從山間的花椒地沖回自己的家。
  牆倒屋塌,餘朝輝年邁的父親已經被深深掩埋在震後的廢墟里。找到父親的遺體,餘朝輝來不及悲傷,他和村裡其他的黨員、幹部一起組織了自救突擊隊,沖向每一個需要幫助的村民家中。
  親幫親、鄰幫鄰。地震摧毀了家園,卻沒有摧毀人們堅守家園的意志。
  龍泉社區副支書楊紹華,地震發生時尚在魯甸縣城辦事,得到消息後,這位年近60的老漢一路疾馳,半個小時就趕到了家中,來不及安排好受驚的妻子,楊紹華首先找到了村組長和村裡的黨員,迅速形成一股救援力量。
  “我們這個村子從來都很團結!”56歲的李開勛很自豪。地震發生後,這位土生土長的龍頭山人打電話給自己在昆明的兒子李先偉讓他回來救災。
  這位參加過汶川抗震、蘆山抗震的小伙子,5日已經啟程回家重建家園。
  和李先偉一樣,成百上千的龍頭山人都走在了回家的路上。無論是在哪裡打工,無論是在哪裡求學,“回家”“救災”成為他們共同的心聲。這些騎著摩托車,背著竹背簍從昆明、從魯甸回來的故鄉人,成為災後發放物資、重建家園的主力軍。
  4日深夜,滿眼血絲的陳旺昌從抗震救災指揮部的帳篷里走出來,這位魯甸縣中醫院的院長帶領著全院醫務人員,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投入到傷病員救治當中,此時已是疲憊至極。“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魯甸遭災,我們魯甸人就要衝在最前面。”陳旺昌說。
  在魯甸,從崎嶇山路旁不起眼的農家小飯店,到斷壁殘垣間臨時搭起的粥棚,每個經過的人都能免費在這裡吃到熱粥熱飯。
  72小時,災難和痛苦沒有摧垮災區人的意志,守望相助凝聚起大家團結一致戰勝災難的決心。
  全速前進打開生命通道
  山體滑坡、村莊被埋,道路中斷、車輛受阻——在地震發生後的第一天,從沙壩村到龍頭山鎮,傷員一度只能被安放在毫無遮擋的街道上。災情究竟如何?只有走進去才能知道!
  全速前進,一位名叫謝樵的武警邊防戰士沖在了前面。4日下午,接到救災請求的武警邊防部隊趕往大林村災區,前路被突然形成的堰塞湖阻斷,為摸清對岸的災情,謝樵第一個縱身躍入水中,最終被巨浪吞沒。
  道路是地震災區的生命線。全速前進打通阻斷的道路,就是災區打開生命的通道。
  4日下午,一架軍用直升機準確地降落在臨時搭建、平整過後的停機坪,從震中龍頭山鎮龍泉村學校附近的空地上運走了第一批傷員。“空中生命線”就此開通。
  直升機轟鳴而去,開始了生命接力。截至6日16時30分,成都軍區出動直升機267架次,運送危重傷員159名。
  5日一大清早,武警交通第一總隊第三大隊第一支隊隊長陳凱旋站在龍泉鎮鎮口被塌方阻斷的公路上,他身旁的山腳下是滔滔流過的龍泉河。
  前方道路被掩埋,龍泉河橋被阻斷,通往重災區龍頭山鎮老街只剩一座僅能步行的小橋。
  “不能讓傷員躺在大街上!”陳凱旋開始了他的戰前動員。
  十臺大型工程車,60名幹部戰士——屬於他們的戰鬥打響了。
  5日22時左右,燈火通明的龍泉河畔,通往震中龍頭山鎮的“咽喉橋”——龍泉河鋼架橋順利架成,魯甸地震發生後一度中斷的通往震中的道路終於打通。呼嘯的救護車全速開進震中,源源不斷的救災物資通過這座藍色的生命之橋送到了災區人民的手中。
  投入人力1.2萬餘人次,組織大型機械2200餘台(輛),陸續搶通了國道213線、昭巧二級路和上百條縣鄉、鄉村公路等救災生命線;截至6日16時,災區90%的區域已恢復正常通訊;災區覆電率達88%;受災地區已有33個點恢復供水,解決供水人口6.57萬人……
  數字背後凝聚的是各方的艱辛努力。雲南省副省長、魯甸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第一副總指揮長尹建業說,與時間賽跑,全力搶通生命線。
  幾乎與此同時,首趟轉運傷員專列“救1”次則載著17名傷員一路疾馳,比預計到站時間提前約40分鐘駛進昆明火車站。傷員陸續被送往各大醫院。
  6日16時30分,地震發生後72小時,龍頭山鎮主街道上,各色救援力量依舊往來匆匆,橙色的消防隊員、綠色的解放軍戰士、紅色的中國國際救援隊、深藍色的藍天救援隊……
  “繼續把搜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尹建業說,“我們在72小時內,拼命搶命;72小時後,決不放棄。指揮部將加強對救援力量的協調部署,分片包乾,進村入戶,一家一戶檢查,確保搜救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盲點。”
  72小時,不是結束,隨著災區道路的全面搶通,更多的救援隊伍在向災區挺進,期待“黃金救援期”後的生命奇跡。(記者羅宇凡、曹凱、白靖利、李放、岳德亮、浦超)  (原標題:生死競速72小時--雲南魯甸地震黃金救援期搜紀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xvrad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