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0日,各大媒體依然關註樓市動向。中國樓市風生水起波詭雲譎,現下又度陷入真偽難辯眾說紛紜混沌狀態:一邊是多地市場不振下行,一邊是地產商杠價按兵不動;一邊是數十城市鬆綁限購收效甚微,一邊是地方出手“救市”亦步亦趨;一邊是斷言“拐點”“調整”論不絕於耳,一邊是否定mSATA“拐點”“調整”論甚囂塵上……面對政府不表態,“磚家”不可信,信息“迷魂陣”,老百姓似乎一頭霧水無所適從。
  “用事實說話”乃是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宣傳語。當下研判樓市何商務中心去何從,進而藉以決定出手因應,不妨恐怕也只能“用事實說話”。在我觀察,當下中國樓市至少有四個權威公認事實,可以拿來說事參考。
  首先,10年“有形之手”過度干預屢屢失利的事實。2003年以來,10年頒佈43個政策調控樓市,結果房價卻上漲10倍。這是媒體公開報道,國人眾所周知的事實。10年樓市調控,非但目標未能如願,而且扭曲了樓市作用軌跡,損毀了政府和公知信用,對竹北買房子普通民眾心理也產生了“狼來了”的慣性。面對“屢漲屢調屢調屢漲”“愈漲愈調愈調愈漲”的尷尬,客氣點說,是調控失利;不客氣地說,則是“有形之手”過多過度過失干預“無形之手”作用的教訓。顯然,樓市何去何從?是否繼續不適當地祭出“有形之手”,是個值得反思記取,不可重蹈覆轍的大問題。
  其次,3年樓市“無形之手”內在作用立竿見影的事實。新一屆中央執政和新一屆政府施政3年來,對房地產調控基本淡化處理,會議文件提法上鮮有“加強房地產調控”“堅持調控不動搖”之類強硬字眼。也就是說,採取的策略是,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從2008年至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mSATA神看,幾乎每年都有關於房地產調控的相關表態,只至2013年,會議才不提房地產調控。過去10年,國務院會議9次專題研究房地產調控,本屆政府國務院常務會議卻意外“冷落”樓市調控,不僅未將調控作為專題討論,甚至隻字未提房地產,2014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未強調房地產調控,而樓市反應卻耐人尋味發人深思。總體而言,全國樓市上半年成交呈現出量價雙降萎勢。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顯示,1—6月份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4248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住宅銷售額25632億元,同比下降9.2%。70個大中城市房價與5月相比,新建商品房價格下降55個,較上月大幅增加20個,城市數量達到2011年1月份以來最多。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城市也降至7個,較上月大幅減少12個,數量為2012年2月以來最少。業內人士坦承,上半年樓市回落是市場自身內生調整需要,是理性回歸的正常反應。在我眼中,如果說10年“有形之手”調控失利可視為教訓的話,3年不調控反而樓市回調房價回落,則可視為經驗。也就是說:樓市何去何從?應借鑒和堅持“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的經驗。
  再者,樓市“麵包積壓”與“買不起麵包”並存的事實。當下,儘管由於樓市海量信息披露通道不一,且不乏有人為我所出為我所用,加之專家故意“吹黑哨”和地產商蓄謀“假摔”,公眾無所適從一頭霧水,然而,有兩個權威數據則可視為我所謂的“事實”。一是“麵包積壓”的信息。依據國家統計局每月發佈數據發現,自今年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突破5億平方米以來,這一數據呈現逐月遞增態勢,截至6月末已超5.4億平方米,較2013年底增加5133萬平方米,增幅達到10.41%。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4.2億平方米和35.3億平方米在施工面積,按人均30平米計算,足以解決1.2億人口住房問題。二是“買不起麵包”數據。近幾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每季都公佈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解讀最新版2014年第2季度數據,基本延續了以往數年慣性:63%居民認為目前“房價高,難以接受”;21.2%的居民預期“上漲”;未來3個月內準備澎湖民宿出手購房的居民占比為14.4%,低於上季0.6個百分點。
  還有,市場已對不當調控產生“排異反應”的事實。據7月29日《南方都市報》報道,全國已有23個城市在限購方面有不同程度鬆動,占所有限購城市(46個)比例為50%。不過,根據中原地產監控,目前鬆綁限購城市房地產市場,近半尚未出現反彈跡象,鬆綁限購收效甚微。我將之視為市場對不當調控產生的“排異反應”。
  因此,假如你為樓市何去何從“山重水復疑無路”,不妨“用事實說話”,興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陳慶貴  (原標題:樓市何去何從,不妨“用事實說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xvrad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